水是農業生產的命脈,水與土、肥密切相關,是制約農作物高產穩產的重要因素。果樹雖然是深根作物、抗旱能力比一般農作物強,但在果樹年周期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根據果樹本身生理的需要,適時滿足其對水分的需要,則是獲得高產穩產優質的重要條件。研究和實踐證明,對果園進行灌溉不僅在干旱地區有明顯的效果,就是在雨水充足的地區,適時地供給果樹所需要的水分,同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據報道,連續5年進行蘋果灌溉的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同一品種不進行灌溉的小區平均單株產量是148 kg,進行一次秋季灌溉的平均單株產量是194.5 kg,兩次灌溉(春季和秋季)的平均單株產量為214.4 kg,而秋季、春季和夏季進行3次灌溉的平均單株產量為227 kg。進行灌溉的小區,不僅產量得到了提高,而且果實的品質也有所提高。
灌溉能夠提高蘋果的產量和質量,而且在良好農業技術措施配合情況下,還能有助于克服產量的大小年現象。
在春季和初夏蘋果樹對水分虧缺非常敏感。此時如果水分虧缺會嚴重影響植株的營養生長,影響坐果率和幼果增長。因為新梢的生長和幼果的發育主要依靠細胞的分裂。
如果盛夏時間發生水分虧缺,則其對新梢的增長和產量的影響較小,此時當年新梢已達到一定長度,坐果已成定局。果實采收后水分虧缺對植株影響的研究很少,通常認為采收后水分虧缺對果樹的生理活動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其實,這種看法并不正確,特別是在生長季節長的地區,采收后至落葉前,果樹仍在進行花芽分化、根系生長、養分吸收和貯藏以及越冬前適應的生理活動,因此,在此時期中,水分虧缺仍會對果樹產生影響。
據報道,水分虧缺對蘋果果實的生長和發育會產生多方面的影響。蘋果坐果率的高低取決于花后數周內能否保證適宜的果實增長率。因此,在細胞分裂初期,幼果如果不能迅速生長,一方面降低了坐果率,另一方面將影響果實的大小。果實變小是水分虧缺的最普通的象征。水分虧缺如果發生在果實細胞的分裂期,其影響比發生在細胞擴張期更為嚴重。
Lotter和Weber(1985)研究指出,早期如果水分虧缺,果實的虎皮病發生特別嚴重,而晚期水分虧缺則發生較輕。果實的苦痘病和縮果病的發生與早期水分虧缺也有密切關系。
綜上所述,為了蘋果的高產優質,在不同的生長時期,都要滿足果樹水分的需要,進行適時灌溉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灌溉的標志
是否需要灌溉以及灌溉多少的最簡單和最可靠的標志是觀察果園土壤的濕度。根據土壤濕度的大小即可決定是否需要灌溉和灌溉量的大小。
在分布著蘋果根系的不同土壤層內,必須含有足夠的水分以保證植株生長的需要。對于土壤水分貯存量的補充,必須在降低到不能為果樹所利用的水平(即凋萎系數)前,進行及時的補充。許多試驗研究證明,最適于果樹生長發育的土壤濕度是田問土壤持水量的60%~80%。
根據前蘇聯美利托波爾果樹試驗站的研究,當沙質土的土壤濕度降到其絕對干重的4%、沙壤土8%~10%、壤土14%~15%、黏土20%~23%時,最適宜進行灌溉。
對于土壤濕度情況的觀察,可用土鉆在果園的不同地塊上取其不同深度的土樣進行測試。在生產中利用簡單的目測方法來觀察土壤的濕度也可獲得較準確的結果。目測的方法是:先在距離樹干2.5~3 m的地方,用鍬挖一深30~40 cm的穴,從穴內抓一把土,用手緊握,然后將手松開,假若能夠形成土團,那么說明土壤的濕度充足,相當于田間持水量的50%以上,不需要灌溉;假若手指松開后不能形成土團,那么說明土壤濕度太低,必須及時進行灌溉。
在蘋果園內,決定灌溉與否,除了根據土壤的濕度進行外,還必須考慮到當地的氣候條件和蘋果樹本身生長發育的需要,在其最需要水的時期保證給予灌溉。另外,還需要考慮到園內的間作情況和株距、行距等。在問作物和株距、行距較密的情況下,由于間作物和果樹植株本身對水分的需要和競爭,需要較頻繁地進行灌溉。
生產上通常進行灌溉的時期
我國蘋果產業的廣大果農,在長期栽培蘋果的生產實踐中,根據本地區的土壤氣候條件和蘋果樹一年四季生長、開花、結果、休眠的要求,積累了豐富的蘋果灌溉經驗,對蘋果生產的發展起了重大的作用。根據灌溉時期的不同,一般分為冬春灌溉和生長期灌溉。
冬春灌溉在秋末冬初土壤封凍前和早春芽萌動前進行。我國東北、華北、西北以及黃河故道地區,冬季和春季降水量少、空氣濕度低,且常刮寒風、蒸發量大,因此,進行冬春灌溉非常必要。
秋末冬初的灌溉,群眾稱之為“封凍水”或“越冬水”,對蘋果樹的越冬有良好影響,可以顯著減輕蘋果樹一年生枝條或蘋果幼樹越冬期間因天氣干旱、常吹寒風造成的枝條干枯和凍害現象,而且還可減輕早春干旱給蘋果樹造成的不良影響。早春時節正是這些地區易于干旱的季節,此時灌水有利于蘋果植株的及早萌動和生長。各地的生產實踐證明,冬春灌溉是保證蘋果豐產穩產的一個重要因素。
根據前蘇聯摩爾達維亞蔬菜馬鈴薯灌溉試驗站的試驗,同一蘋果品種,在不進行灌溉的地塊上,每公頃的產量為9795 kg,而在生長季節內進行3次灌溉的地塊,每公頃的產量為17 100 kg,進行3次生長期灌溉和1次冬灌的產量則為20 490kg,從而可以清楚地看出冬春灌溉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重大作用。
我國蘋果產區通常進行灌溉的具體時期和作用如下。
(1)早春發芽前。此時灌水可以促使芽及早萌動,減輕春旱對果樹的不良影響。
(2)發芽后或開花前。此時灌水可以使花正常開放,有利于受精和坐果。
(3)開花后。此時幼果開始膨大,新梢處于旺盛生長時期,植株需要水分多,及時進行灌溉可以提高坐果率、減少落果、促進幼果和新梢旺盛生長。
(4)生理落果后(落花后約1個月)。此時灌水可以加速果實增長,并有利于花芽分化。
(5)采收前2~3周。此時灌溉有利于果實最后的增長,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與品質,并為植株的生生發育創造良好的水分條件。
(6)落葉后封凍前。此時應充分灌溉,以提高蘋果植株的越冬能力、減輕寒地的凍害,并為次年的豐產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蘋果園內,灌溉一般都是結合施肥或追肥進行的。灌溉次數的多少,因具體情況而定。灌水量的多少通常以水分充分滲透根系集中分布層為標準。晚秋冬初和早春的灌溉,應使蘋果植株整個根系分布層的土壤全部被水濕潤為宜。
根據1955年蘇聯學者召開的蘋果豐產穩產學術討論會的材料報道,夏季干旱,而特別是在花芽分化階段水分供應不足是引起大小年的主要原因之一。此一時期,大量的水分供應給幼果的生長,因而果臺副梢不能分化花芽,這樣也就導致次年小年。因此,在花芽分化階段,對果樹進行灌溉是一項保證豐產穩產的重要措施。
灌溉方法
一、漫灌法(全園灌溉法)
漫灌法即對全園進行大水漫灌的一種方法。此種方法多用于平坦、水源充足的果園。此法需要耗費大量的灌水,在水的利用方面很不經濟,而且必須在整個土壤表面略干后,才能進行耕耘松土,耗工量也大。另外,在土壤低洼地區,長期用此種灌溉方法還易導致土壤鹽漬化。因此,此種灌溉方法通常用得較少。
二、樹盤灌溉法
此種灌溉法在生產上常見應用。灌水時圍繞樹干做一直徑相當的圓圈(與樹冠大小基本相同),圈邊用土圍一高出地面的小土埂,樹盤問用鍬做一灌水淺溝相連,這樣此株灌完后接著即可灌溉另一株。樹盤灌溉法耗水量較漫灌法少,灌水滲下后,土壤可較快地干燥,便于松土整地。這種灌溉方法的缺點是:長期采用此種方法容易破壞樹盤下的土壤結構,使其形成一緊實的柱狀體,因而導致該范圍內的吸收根系死亡。另外,由于灌水僅限于樹盤范圍,灌水濕潤的土壤范圍僅稍大于樹盤,因此也就使灌水濕潤范圍外的吸收根系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影響其生命活動。
三、溝灌法
此種灌溉法即在蘋果植株的兩側每隔一定距離挖一條溝進行灌溉。灌溉溝深一般為15~30 cm,溝寬30~40 cm。溝與溝間的距離視土壤特性及樹齡大小而定。通常黏壤土可每隔1.5~2 m開一條溝,沙壤土每隔1 m開一條溝。在幼齡蘋果園內可在植株兩側各開一條溝進行灌溉。與上述前兩種灌溉方法相比,此種灌溉方法有許多優點:可以節省許多平整土地的勞力,灌水后水可以均勻地滲入溝兩旁土壤內,土壤稍干后可以迅速平掉溝土,土壤結構不致遭到破壞,土壤通氣狀況也比較好,適于土壤微生物活動。另外,此種灌溉方法耗水量也少,有些過程,如開溝可以用機械化作業。
四、噴灌法
噴灌是通過水泵加壓或自然落差形成有壓力的水,用管道將水送到田問,再經噴頭噴射到空中形成細小的水滴,像自然落雨一樣均勻的落到樹體上,以達到灌溉目的的一種灌溉方法。噴灌是一種經濟用水、效果良好的灌溉方法,整個果園灌溉比較均勻,而且可以在坡地或地形復雜的果園或沙質、礫質的土壤上應用,另外固定的噴灌系統還可以用來噴藥、施肥和防霜,在特別炎熱的天氣還可用來噴水降溫。噴灌與地面灌溉相比,一般可節水30%~50%。
噴灌的缺點是噴灌機具的購買和安裝成本較高,增加了能源費用;而且樹體上方噴灌增加果園濕度,易引起病蟲發生;再是,噴灌受風的影響較大。
五、滴灌法
滴灌是利用塑料管道將水通過直徑10 mm毛管上的孑L口或滴頭將水送到樹體的根部進行局部灌溉的一種灌溉方法,是干旱缺水地區最有效的節水灌溉方式。滴灌在水資源利用方面更優于噴灌,其利用率可達95%。滴灌還可以結合進行施肥,使肥效提高1倍以上,能省工、減少污染、保持土壤結構、增加產量。
滴灌能使果樹植株的全樹盤土壤或部分土壤達到或接近田問最大持水量,增加果樹新梢的生長量,延長花期和授粉期,有利于豐產穩產和增大果實、改善品質。
滴灌的缺點是造價高。另外,由于雜質和礦物質的沉淀,容易使毛管和滴頭堵塞。
滴灌系統由控制系統、主管、側管、閥門和滴頭所組成??刂葡到y中有過濾器、流量計、控制閥、化學藥物、肥料注射器和自動控制器的水泵。這些部件的質量必須有良好的保證,否則整個系統運轉不佳,常收不到所期望的效果。
六、滲灌法
滲灌法是我國山東臨沭縣群眾的創造,其方法是在蘋果樹兩側各1 m處挖深60 cm的條溝,水平埋置陶土管于其內。陶土管內徑為20cm,每節長35 cm,有8個斜孔,孔徑l mm,斜孔分兩行均勻地分布在管壁上。埋管時,管的節頭用水泥密封,管周圍綁草,兩頭留出地上口和地下El。地上口用磚壘砌,作灌水用;地下口用于雨季排水。此法節水,適于在水源缺乏的地區應用。
李永澤和趙金忠(1996)報道,山東青州市發明一種皿灌器(一種陶罐),在山坡丘陵地用來對蘋果進行灌溉,節水量大,增產效果顯著。該陶罐口徑為20 cm,胴徑35cm,底徑20 cm,器壁分三層,可盛水20 kg,該器以黏土為主料,以適量的褐土、黃土、黑土和部分耐高溫的特異土為輔料燒制而成。該器堅固耐用、滲水良好、不易堵塞。將其埋入土中,器口略低于地面,器內注水15婦后用塑料薄膜封口,然后再用土壓住膜邊,器內水分約經7天可以基本上向外滲完,其滲水半徑約1 m,比穴灌15 kg水的滲水半徑(50 cm)約擴大一倍。此種皿灌器在果園內埋設的距離以2 m為宜。
摘自王宇霖編著.《蘋果栽培學》.科學出版社,2011.09.
網址: www.benlaubach.com
Email:xjpgoodly@163.com
地址:中國煙臺高新區創業路39號
電話:0535-6766066 400-6766-057
官方淘寶連接:
http://shop111397763.taobao.com
更多視頻、案例、施肥方案歡迎關注官方微信 :goodly988
上一篇:波爾多液的正確配置和使用
下一篇:作物缺素一目了然